欢迎访问山西华兴科软有限公司
客服电话:0351-2166579

问山西华兴科软有限公司

暂时没有内容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当前位置:暂时没有内容

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院校建设的思考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中心----发表时间:2018年10月23日
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背景
宏观的背景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经济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以下三个“双重转型”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背景:
 
教育类型分类
 
教育时空分类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教育
工业社会教育
信息社会教育
教育性质分类
群体主体的依附性教育
以物的信赖性为基础的个人主体性教育
以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类主体教育
教育形态分类
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
当代教育
 
 
“教育时空双重转型”:面对信息化带来的社会变化,中国的教育转型,不仅要实现从农业社会的教育向工业社会教育的转型,还必须实现从工业社会教育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这是作为“后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赶超型”的双重转型。
“教育性质的双重转型”:马克思把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归结为三种存在状态:以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最初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形态,以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基础的最高形态。人类社会的三大形态,反映了不同社会人的发展状态,分别是群体主体下的依附性人格、个体主体的独立人格、类主体的自由人格。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三种发展状态相对应的是三种形态的教育,群体主体的依附性教育,个人主体教育和类主体教育。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呼唤人走出自我的局限,而成为世界的公民,类的主体,这就使人类的教育形态从个人主体教育到类主体教育转型,这是发达国家教育转型的走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育形态的双重转型”: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在于生产工具的不同,前者是手工工具(是四肢的延伸),后者是机器其实机器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阶段,工业社会的机器是体力的替代物,是人的体力的延伸,是一种机械的机器;但信息社会的机器是脑力的替代物,是人的脑力的延伸,是一种智能的机器同属于机器,但其性质发生了转换,所以中国教育的转型也是一种双重转型,既要实现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转型,又要发起由现代教育到当代教育的转型,即以当代教育为先导,以打造现代教育为根本,致力于对古代教育性质的改造。
因此,看起来轰轰烈烈的改革,不一定真正能够促进教育转型,只有深入教育内部,触及人的发展,符合教育自身的逻辑,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由教育者自身发动的改革,才能真正地促进教育的转型。
二、职业院校建设内容
从职业院校建设的价值取向来看,职业院校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重在教书育人,其中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把人的全面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协调统一起来,从整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以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每个人的个体职业生涯不同,那么,对不同职业类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同。
美国学者EH施恩教授认为,个体的职业生涯都有其独特之处,可将之分为八种类型:
1.技术(职能)型(技术工培养相关专业)
2.管理型(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物业管理)
3.自主/独立型(推销员、理赔员)
4.安全/稳定型(会计、文秘)
5.创业型(养殖、种植业)
6.服务型(护理、旅游、餐饮服务)
7.挑战型(工艺美术设计、广告制作)
8.生活型(家居产品推销,家政专业)
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应有差异。这样,就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性质,专业特征认真探讨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已毕业学生、企业用人单位等调研分析基础上,还要对行业未来发展有一定预见基础上,拿出可量化的调研结果来。
调研方案的设计内容最起码应包括:知识方面、专业能力方面、通用能力方面、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设计的选项要便于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然后把对学生、用人单位和职业岗位群等调研的结果,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就业岗位群,来分析总结出应具备的知识、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道德及素养的具体内容,并经专业建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分析提出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并根据该意见及学校情况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关于课程体系改革
在确定专业主要从业岗位(群)基础上,邀请合作企业,召开研讨会,分析工作任务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即职业能力分析),由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相关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教学项目,相关项目组成课程,据此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根据学生转岗、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以及职业道德培养之需求,完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结构,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完整架构。
 
 
 
 
课程体系设计流程图
 
新的课程内容应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的真正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注重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1.各门课程都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作为主干内容。
2.各课程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社会经济科技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特色的内容。
3.各课程都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
4.各课程都力求与相关课程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原课程间的道道鸿沟,最大限度地回归和体现知识“整体”面目,新课程要由传统的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向专业化、职业化和实践化转变。
总之,职业教育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文本位的整合,一是努力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二是整个教育活动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即工学结合、实践育人),实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学习对接。最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才是发展的方向,按这样的课程培养的学生才能既有知识,又有文化;既有技能,又有人文。
(三)关于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从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素质形成的过程看,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是一个具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具有不同特点的较为复杂的过程,加之职业教育课程类型多种多样,因此,必须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要求,学生职业发展要求,学生认知水平要求这三个需求方向,进行科学设计故呈现形式应是多样的。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图
 
翻转课堂实施的八个环节,即平台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组织管理、自主学习、课堂内化、评价反馈和总结提升。
1.平台建设: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平台主要有:供教师使用的课程开发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供学生使用的自主学习与评价平台,以及供学校使用的教学质量检测平台等。
2.师资培训:通过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使教师有效掌握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掌握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掌握管控翻转课堂的策略;掌握微课程开发的相关内容和手段;掌握在信息技术下管理和实施教学的技能等。
3.课程开发:包括学习任务书交互式多媒体电子教材课程学习资源、数字化微课程、教辅材料等开发
4.组织管理:包括科学的小组划分,有效的学习管控,合理的时间规划。有效的掌控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翻转课堂不流于形式。
5.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信息素养。学生在课余观看教学微课程后,自主完成课余练习或学习任务书,并在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问题,然后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
6.课堂内化:课堂内化就是要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获得圆满的解决等。课堂内化要经过交流、个性辅导、协助探究、完成作业、知识深化的过程来成。
7.评价反馈: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专家、学者、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共同完成。评价的内容涉及问题的选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结果表达和成果展示等方面。
8.总结提升:通过以上七个环节的活动,每个学生的收获可能不同,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可能存在差异。对于出现的问题,可能有个性化的问题,也可能有共性的问题。因而,学生个体要进行必要的总结,教师也要做全面的总结。
教学的目标应始终坚持以与行业企业专家为指导确定的课程内容为主导,以课程对接岗位所需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为目标。根据专业的性质特征,课程教学中还可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岗位教学、模拟教学及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给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学习学思结合的情景着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工作的方法能力和从事职业活动的社会能力。
(四)关于师资队伍建设
1.了解师资队伍、年龄、职称、知识、双师素质结构现状。
2.根据(专业建设和课程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在校学生人数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3.根据目标明确建设的具体途径和办法。
4.对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五)关于办学体制机制
1.关于体制机制
1)创新科学的教学,学生管理体制机制。
2)创新高效的后勤服务机制,调查、座谈、了解师生的意见和建议。
3)激励教师教的措施:动力机制、评价机制(附加分、大奖赛)。
4)激励学生学的措施:日常表现、日常学习、期末考试、大赛、大奖。
2.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理解为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
1)工学结合的组织实践形式
一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
二是课程建设(合作建设)
是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培养)
四是实训基地建设(共建)
2)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是学校教育教学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二是学校教学标准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和规范对接
三是教学内容与行业知识与行业新技术新流程工艺对接
3)工学结合持久性运行的思考
一是工学结合必须考虑道德正当性问题,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工学结合必须考虑校企双方双赢的问题,让企业觉得划得来的
三是方式上必须是协商推进的方式,由个别到全面,由短期到长效
(六)关于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创新
1.对学生的评价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品德、审美等方面,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评价思路。
(1)对知识学习的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发挥引申的情况。
(2)对技能学习的评价:评估技能学习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为绩效的变化评估技能学习的进程。在学习结束后,重新操作该项技能,测试该技能操作的保持量。
(3)对道德修养效果的评价:即对道德能力的评价。道德能力就是人的善恶、评价、选择、决定和执行的能力。
(4)对审美能力的评价:包括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审美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学生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总之,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德行的修养,都最终体现在真、善、美、效率、效益、和谐、秩序等审美能力的评价等方面。多元化的评价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同时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多元评价系统”(如下图)有效实施改革评价模式。利用该系统分析、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各方面信息数据,得到考试成绩背后的学生个性化的特征和规律,作为学生求职就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重要依据,最终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制。
 
 
 
 
 
 
多元评价系统界面
 
2.对教师的评价
(1)教师业务胜任力方面: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表达能力、教学效果、工作量、专业实践能力、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职业培训能力、服务咨询能力。
(3)研究能力:所学所教专业研究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参与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研究能力。
3.对学校的评价
(1)考生报考率。
(2)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
(3)学生家长对学校办学软硬件的满意率。
(4)学校对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贡献率。

 

Copyright ? 山西华兴科软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2232号
联系电话:0351-5288195
公司地址:太原市小店区平阳南路102号盛锦国际B座6层
     太原市晋阳街170号汇镪磁材5层